第三十六章 论功行封赏,开府定计忙下 (第8/10页)
数民族,与南中关系不大。 其真正含义,当是武陵洞溪蛮与交广百越,指的是荆南与交州地区,即《隆中对》中的“利尽南海”。 及东征吴,(刘备)遣(马)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蜀书马良传》 (士)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车骑满道,胡人(指百越)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吴书士燮传》 只不过彼时荆州早已丢失,交州又被孙权夺占;诸葛亮迫于形势,不敢向东吴提出领土诉求,只得退求其次,讨伐南中七郡。 需要注意,“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重在“和”与“抚”。但从《谯周传》来看,蜀汉政权对待南中豪帅,并未尽心笼络。 塔读@
邓艾兵临城下时(263),刘禅曾一度打算逃往南中避难。最终作罢的原因,是因为南中“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属于典型的不安分地区。 南方(指南中七郡)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诸葛)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蜀书谯周传》 不仅如此,诸葛亮南征之后,南中地区被迫“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仇怨”;如果刘禅“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 是后(南中)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仇怨),此患国之人也。--《蜀书谯周传》 不难看出,“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本意不在南中七郡。 后世读者因为诸葛亮功德盖世,便把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强行归入“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预言中,不免有神化伟人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