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九章 军令至,战将启中 (第6/10页)
伏完才会派这厮过来结个善缘。 至此,赵旻虽只问了三个问题,但已通过这藏不住话的伏雅,了解到了许都如今的概况。 由荀彧提出、曹cao完善的步卒骑马奇袭之计,为何让赵旻、鲁肃如临大敌?又为何让算无遗策的荀攸都大为赞赏呢? 因为汉末三国,或者准确来说,在两宋之前的冷兵器时代,行军时几乎都是人甲分置!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 -^ 也就是说,在行军途中,绝大多数兵士是轻装徒步,不披甲胄。甲胄一般放在“车”中,临阵之前才会穿戴。 关于这一点,在陈寿先生的《三国志》中记载甚多,绝非孤例。 由此可知,此事是惯例。 因此,行军时“人甲分离”的情况,也就为大量的“邀击”行为(半途截击)创造了机会。甚至可能出现仓促临阵时,因甲胄置于车中,导致兵士不得不“轻装突击”的案例。 “无甲行军”固然危险,但也有其因由。推而论之,大抵可以归因如下。其一是减少对体能的损耗,其二是减少对物资(尤其是鞋袜)的损耗。 在我们的固有认知中,古代军队出征,既然肩负作战任务,无论是行军还是临阵,似乎都应该顶盔掼甲。 但实际cao作中,行军时大多兵士都是“轻装”状态,甚至进入战区之后亦如此。 建安十二年(207)征讨辽西乌丸时,曹cao先锋“卒与虏遇”(仓促临阵),将士“被甲者少、而车重在后”。 卒与虏遇,(虏)众甚盛。(曹)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魏书武帝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