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0章 (第2/3页)
么也不做,这几年,宁澜也攒下了万两银子,建寺庙的事情是该提上日程了。 宁澜原来设想的寺庙是很恢宏壮观的,听文伯和张九如说过,才知道这里很多人会把自己的宅邸捐出来改为寺庙。 还是受交通限制的缘故,寺庙的存在是为了与人方便,因此在规模和便利上人们自然倾向选择后者。想通这点,宁澜对于规模也没那么看重了。 再者桃花路虽能吸引过来不少人,但毕竟还是在村中,寺庙规模确实不用太大。三人合计过后,觉着6亩地也就是4000平、几乎是十个篮球场那么大足够了。 为官者可以修家庙,文伯和张九如对修庙上的事情都有大致了解,两人算了一下,用砖木结构去修建寺庙,加上装修每平米造价2两银子绰绰有余了。 这样光基础的建造费用就需要8000两银子,除此之外,最大头的开支还有大雄宝殿的三座佛像,不管是石刻还是铜刻,价格都不菲。 按照官府定下的规制,建造寺庙七种建筑必不可少,也就是常说的“迦蓝七堂”: 一是主佛殿,即大雄宝殿,殿内需供奉三世佛:迦牟尼佛、弥勒佛以及迦叶佛; 二是讲堂,用以讲佛说经; 三是禅堂,供寺中僧人坐禅、起居休息; 四是库房,存放僧众生活和举办佛事的必需品,如粮食、法器、香烛等物; 五是山门,山门又称“三门”,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为空门,东边小门为无相门,西边小门为无愿门,空、无相、无愿三门就是常说的“三解脱门”; 再有就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斋堂和浴室。 除以上七种,宁澜要建的还有钟鼓楼,晨钟暮鼓,少了钟鼓声,总觉寺庙不完整;乐台、拜台、高台、戒台四大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