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_第249章 共赢互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9章 共赢互利 (第6/7页)

成本是极高的。特别是要把粮食运到怀荒来,从江淮到黄河,还有不错的水路可走,但过了黄河后,不论是从河东一路往上,还是自河北一路北上,水路已经不那么顺畅了,越往北,运输越难。尤其是出了长城后的妫州境内这一段,那更是艰辛。可以说,对盐换粮的盐商们来说,这样的运输中,运输费用反而比粮食成本更高。如果能降低运输成本,那贩盐的利润自然就能提升。

    要解决运输成本很难,一般来说只有依靠大宗运输,这样才能降低些成本。可再大宗运输,降低的也还是有限。但若是盐商们直接雇人在紧靠着怀荒的妫州囤田垦荒耕种粮食,那么耕种的成本也许会比原来高些,但运输的成本却几乎是直线下降,从原来的千里运输,到不过几百里地,那之间的差别可就大了。

    这就是易风想出来的办法,可以跟那些大盐商们合作,让他们到妫州去囤田。房玄龄没人,易风没人,可盐商们却肯定是有人的。

    一般来说,那些前来怀荒换盐的大商人,基本上也都是些大粮商,而大粮商们本身也是些大地主,后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地主一起合作。如此他们手上才有足够多的粮食,只有大批粮食的贩运,才能体现出贩粮的优势,得到足够的利润来。而地主们的手里,有田也有人。不但有佃户,而且一般还有大量的隐匿农奴。而且地主们往往也是一地的豪强头面人物,他们出面组织招募乡亲百姓们北上耕种的话,可比易风和房玄龄要强的多了。

    历史上,明清时代也都实行着盐引开中法,盐商们运粮到边关换盐引,最后也都发展成了盐商们直接在边关附近组织人手进行商囤,用产出粮食换盐,省掉大量的运输成本。这是个有例可循的法子,易风直接拿来,但对于房玄龄来说,这又是一个从未想到过的办法。没有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