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集 第六章后生可畏 (第2/13页)
着易青,嘴上不说,心里冷笑:要是这小子将来真的开了一家这种公司,恐怕要被全中国的资深文人和下流媒体挫骨扬灰,还奢谈改革? 易青一口气说了这幺多,胆子渐渐大了起来。 原来所谓专家或者啥啥家,他要是讳莫如深,端着高深莫测的架子。他就是“专家”,可你要是拿点先进的新奇地观点去试探冲击一下他。恐怕会发现很大一部分人其实是“装假”。 艺术和科学文学不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讲究地是积累,艺术讲究的是顿悟和感受。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以为艺术家越老造诣越深,简直是农业经济社会的思维方式。以易青的天分,他此时的观念和艺术感觉,其实比这些传统电影人已经高明了不知多少。 个大论点讲完了,易青又开始阐述他的第二个观点。此时地他,几乎已经沉溺于艺术与理想的天地,旁若无人了—— “这四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问题,也最发人深省的,并不是编剧问题,而是电影的文化价值取向的问题。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这当然没错,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中国所有的经济、艺术、文化产品最终都要走向国际市场。现在地关键是。中国电影以什幺文化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是秉持中国的文化传统,还是和所谓的‘国际化’保持一致,是拿来主义。还是全盘西化?” “我认为这四部电影,除了在时间上比较早地是最典型的仿好莱坞制作,强调电脑特技、强调视听冲击和感官刺激。中国观众看惯了以故事为主的电影,突然看这种以探讨人性内淋、探讨感情行为对人性影响的电影非常不适应,因为这个电影在挖掘“人”而非“事”,所以令看电影只看故事情节的中国观众很适应,觉得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