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246章 一夜间成古琴大家 (第2/6页)
知音,当时西域音乐又盛极一时,欣赏七弦琴的人就更少了。董庭兰虽然身怀绝艺,但因为和者寡少,无人与他交流,他本人又不善于开拓,来欣赏他的琴技的人就很少了。这个沉痛的教训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艺术要与群众联系在一起,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于是,董庭兰刻苦钻研筚篥的演奏艺术,筚篥是以软芦为簧、以竹为管的竖笛,由西域乐人传入中原后,即成为唐代宫廷中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董庭兰走出琴室,常与西域乐师交流技艺,到市井村邑为百姓演出,在民间汲取艺术营养,也到楼馆茶座为名流学士吹奏,故技艺提高很快,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筚篥演奏家。 董庭兰为了吸众家之所长,“周游四方,闻有解者,必往求之。”先后弹过杂调三百,大弄四十,其演奏曲目之广,为当时琴坛罕见。但他认为“多则不精,精则不多”,故只对其中的优秀琴曲精益求精,并不是每首都下同样的功夫。许多著名诗人都成了他的好友。李颀在诗中描绘了董庭兰的精湛技艺: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复睛。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描写筚篥声悲咽凄凉,幽咽缠绵,仿佛使生灵都窒息了。董庭兰极负盛名,著名诗人高适还赠诗给他:“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诗人与这位音乐家的深挚情谊和对他高超技艺的赞美。 董兰庭有着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这在李颀的一诗中,有着生动的叙述:“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说他在迟速变化中得心应手,旋律住复中都富于表情。美妙的音乐把诗人引进了一个想象的境地:“幽阴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音乐的表现力是如此丰富、感人。如果没有董兰庭的出色演奏,李颀这首描写音乐的名诗,是不可能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