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三章 大明的最后一张脸面 (第6/7页)
他先祖乃是名列“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宋末南迁至宜兴的一大家人,也在这三四百年的风云里英才辈出,考中进士、离家做官者不少。 是以卢氏子弟,对于去应天府参加乡试,或者游历苏杭名城,习以为常。 郑守宽依着姑姑吩咐寻到宜兴张渚镇、说明诚邀之意时,卢象升虽乍听之下有些匪夷所思,但细看郑守宽列出来的书名,刘伯温的《百战奇略》、戚少保的《纪效新书》也便罢了,唐顺之的《武编》、王守仁的《兵符节制》、胡献忠的《武略神机》竟也有全刻本,登时心痒难耐。 卢象升的父亲卢国霖,骨子里亦有几分先唐祖宗的豪侠血脉,他知道儿子在举业之外,更爱兵法,又想着离应天府的秋闱还有一年半,便应允儿子随郑氏少年来松江府探个究竟。 现下,卢象升眼见为实。 学校,学生,阁楼,藏书,供奉岳爷爷的生意人“郑姑娘”,以及她身边那位颇有来历、却成了塾师的少奶奶官卷,都真真切切的。 他心中那最后一星半点的疑虑,也烟消云散了。 原来,大好江南,除了四书五经、科考举业之外,另有这等精彩小天地。 这是一个与南京国子监、无锡东林书院以及宜兴社学完全不一样的天地。 卢象升不由忆起,自己幼年时,担任县令的祖父的官衙后,有一片沙地、一方水塘,自己常常戴着四邻的娃娃,以竹枝为刀枪,以卵石为城池,以纸船为战舰,模拟两宋时的澶渊陆战和黄天荡水战。 今日,郑氏姑侄这间与众不同的书院,哦不,这间学校,就令他想到当年的沙地与水塘。 未来战神的面颊已经不发烫了,他直言相问:“郑姑娘,卢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