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60 (第4/4页)
同点,自然便极快的速度推广开来。而细细追溯香港地产、金融的升值历史,其本质也是一部投机者的发家史。 五十年代末期,经历二战疮痍后蓬勃发展的欧洲工业持续扩张,资本产业不断升级。至六十年代中期,港英政府将一系列落后淘汰的初级加工业从本土移植到殖民地,通过东南亚用工成本低廉的优势赚取巨额差价,地理位置绝佳的香港也是其中之一。 七十年代,部分初级加工业被欧洲国家淘汰,资本通过各类经济手段转移给本地企业家,香港工业曙光乍现。然而,接踵而至的石油危机、经济危机,以及波澜诡谲的政治风云,令整个岛内人心浮动。至八十年代,撒切尔夫人访问大陆,不慎在人民大会堂前摔倒。这一跤虽然只是巧合,却也引爆了所有积聚已久惶恐不安的情绪,股市、楼市、地产、金融乃至汇率同时暴跌。八十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对继续管理香港不抱太大期望,于是如法炮制了在其他殖民地使用过的手段,即在去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推动地产、金融业,令港岛成为纯粹的消费城市,随后大量抽走资金。 香港的本土工业体系非常单薄,企业家根本无法抵抗利润的诱惑。在每年近50%暴利的房地产业下,大量刚起步的轻工业厂房关闭,各大财团疯狂向楼市投入资金以求高额回报,其火热程度就连工薪阶层都有所察觉,无数普通家庭跟风买房。 至九十年代初,香港楼市泡沫疯狂膨胀,楼价更日日攀升。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头百姓,人人都期盼着以楼换楼。 从中,也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新式赚钱法,林展权近日花大力气去做的“买筹、炒筹、卖筹”一条龙已是各大社团最为惯用的手段。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