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9 (第2/3页)
的。别看她现在身上镣铐重,我们看见她一个人在牢房时,能把镣铐舞得飞起来。不锁她,伤着了你,我们可担不起责任。”女刑警向李晓琴解释道。 “不要紧,我跟杨小姐无怨无仇,她应该不会伤害我。杨小姐,你说呢?”李晓琴年龄比杨惠娟大不了几岁,但已惯走江湖,采访技巧炉火纯青。她之所以坚决不同意把杨惠娟锁在审讯椅上,用心在于获取杨惠娟好感,为而后的采访清除心理障碍。 既然李晓琴点到自己,杨惠娟也亮明了态度:“不要因为我肯定被判死刑,就把我当成见人就攻击的野兽。我是一个革命者,虽然落入你们魔爪,但革命政策还是要讲的。李记者是革命的争取对象,我绝对不会打她。至于锁不锁,听你们自便。” 见杨惠娟身陷绝境,还要对别人讲政策,大家都笑了起来,锁与不锁也就不了了之。就这样,采访在变得轻松的气氛下开始。 “刚才听他们说,你武功高强,枪法也很好。这些技能都是从小训练出来的,还是这五年练就的?”和警方获取口供的目的不同,新闻单位对死刑犯的采访,侧重于挖掘罪犯的作案动机、作案心理状态和作案背景,以满足公众猎奇心态。李晓琴正是按照这样的侧重点进行提问的。 “小时候父亲教过我练武,给我打下了基础。以后的校园生活里,我一直把武术和射击作为体育选修课,不过技能并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准。使我达到你们看到的这种境界的内在力量,是我对贪官污吏的无比义愤,是我对推翻腐败政府、建设新国家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是我对少年唐汉党的无限忠诚。”杨惠娟接受采访的用意也很明显,就是要利用这种机会,通过电视屏幕,向全国人民宣传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