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57 (第3/4页)
非得等到往年收割的时候才收割,都是穗子差不多压秤了就收了,脱粒晾晒的时候也分工合理…… 于是大雨瓢盆的时候,村子里头大多数人家都已经将粮食晒干收到仓库里头去,少数几家实在赶不及的,有之前全村协力的惯性在,全村人抢救那么二三家的粮食,也总不至于给淋湿了。 何况雨虽然连着下了两天,可那两天别说让白水河的水又满起来,连给地解渴都不够,雨停不到半天,地又干得能将粮食直接铺上去晾晒了。 就是下雨那两天稍微麻烦点,可这个秋冬大家伙儿最不缺的就是柴禾,娃娃们受之前气氛影响,就是疯玩的时候也没忘了尽可能为家里村里做点儿什么,满山遍地的干草干柴是捡得多多的。 起了炕,人虽热得慌,粮食却没潮半点。 小王村在这样大旱里头,照样过了个丰收年。 只不过其他相邻多少都有点不太妙,如柳树里那般上游的人家还好点,小王村都没谁真旱死了庄稼,他们总是白水河上游的,若能如柳树里那样也大致将力气往一处使,收成也不会比小王村差太多,会差的也是些明明有壮劳力还不下狠心干活的人家。 童家沟更是和小王村走得近,连混种黄豆的法子都学去了,收成更是不会差到哪儿去。 可别处,像是程家村那样只知道琢磨“大义”的极品,又或者是上溪村、下溪村那样,一个还不等事情无可挽回就先要做绝,一个却是平日无事之时连多挖一道沟都不肯、到了要紧关头却舍得拼命的…… 少不得总要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小王村这一回就丰收也丰收得很低调,虽然这年景粮食肯定能卖个高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