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84节 (第3/7页)
篇用五音拟喻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且把“宫”音比作“君”,把“商”音比作“臣”,把“角”音比作“民”,把“徵”音比作“事”,把“羽”音比作“物”。 想来,这题接下来想问的,肯定是那句“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为何意吧? 像这种阐明义理的题目对林远秋来说,并不难,只要记住了释义,就能解出其义。而每次夫子讲到这些内容时,林远秋都会用笔墨记录下来,再加以熟记,所以对经义题,他是不惧的。 心里想着答题的思路,手里翻试卷的动作并未停,林远秋把试卷从头到尾数了一遍,一共有二十四张。三天时间,相当于每天八张试卷,且第三天酉时就得交卷,可见在时间上还是比较紧的,所以得规划好了才行。 林远秋在心里给自己定了每天的答题量,那就是必须完成八张以上,否则等到了第三天,就会有些忙乱了。 想到这里,林远秋也没耽搁,很快把所有试题都浏览了一遍。最后发现,像填空题一类的帖经和墨义没有了。这场考试除了六道经义题,剩下的就是诗赋和律法,以及三道算术题,算是中规中矩了。 心里有数之后,林远秋点出九张试卷,把剩下的小心放到考篮里,而后拿过草稿纸,准备答题。 不过在此之前,还得在卷头的位置先填上自己的姓名、籍贯,以及年龄。 等交卷时,收卷官会把这处用纸封上,再在骑缝处按上指印。如此,在出成绩之前,不论是誊抄朱卷之人,还是考官们,都不会知道答卷人的姓名籍贯。 填好了籍贯信息,林远秋便开始在草稿纸上正式答起题来。 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其释意为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知晓释意后,接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