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卷第十五章 隐喻的仪式 (第3/4页)
要是起到沟通作用,比如祈雨:设立法坛是沟通的场所,祷词和黄裱是沟通的请求,这个意识并不一定是有结果的,很有可能天上的神明随手一扔不予理会——相当于不接你电话。 除非你到了一定的级别,不得不有所回应。 所以很多巫祝被人官强逼,设坛祈福祈寿,求财求禄,绝大多数都是不灵的,起坛者本身就没有那个级别,甚至不是一个体系内的,他办不了,也没有权利去办这个事情。 因为这样的目的和这样的过程,无论是祷词也好仪式也罢,必然有明确的措词和清晰的指向,你不能画一个指向主管土地丰收六畜兴旺的福德土地祭坛却祈求学业通达高官显贵,也不能搭建一个指向主管风调雨顺旱涝应节的雨神祭坛却祈求金银满仓多子多福。 同样的,当你向土地公祈求丰收的时候,也要标明时限,是当年丰收还是某一季,并且仪式祷词祭品都要符合你的祈求标准,对方的回应必然也是标准的过程:仪式顺利,某些明显的暗示,甚至于紧急时刻的托梦等等。 相比之下,西方的仪式就模糊很多——这和科学发展的状况正好是相反的——就连基本的仪式用品,也都以隐喻为主。 比如说要召唤魔鬼,依着东方的办法,必然是要在仪轨中清楚的出现被召唤者的名号,还要有表记,标明双方的方位,裱文当中也要写明我用啥啥换你的啥啥; 但是西方不是的,西方会拿一大堆邪恶的东西——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