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二章 反覆名藉藉,一朝天下知终 (第7/11页)
黄权、孟达等叛将子孙,均是在蜀汉处于劣势的历史背景之下。 首发&:塔>-读小说 换言之,刘备的弘毅宽厚,更多是一种战略性的安抚举动,服务于统战工作需要。在国势日衰的背景下,刘备无法彻底清算叛臣,因为这样势必导致蜀汉局势进一步恶化。 反过来说,一旦刘备得志,他往往会任心而行。取汉中后(219)杀张裕、杀雍茂,称帝之后(221)空国东征,都是这种心态的典型表现。 一言蔽之,刘备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约束。外部环境宽松,刘备的行动余地便大;外部环境紧张,刘备的行动余地便小。 由于刘备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逆境,所以能够“任心而行”的机会也便相对较少。也正源于此,才形成今日所见的宽厚长者形象。 这种“矫情忍性”的作风,乃是政治家的基本素养。不独刘邦、刘备所有;秦始皇亦然。 其近臣尉缭,便曾称“秦王为人,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可见即使凶暴如赵政,在劣势局面下也懂得伏低做小的道理。 秦国重臣尉缭,是战国时魏国都城大梁(东汉陈留,后世开封)尉氏县人,以地为氏,疑似《尉缭子》作者。 其人之言,可信度极高。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史记始皇帝本纪》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因此不宜将刘备的宽厚表现,简单归结于他的个人性格。 更合理的作法,是把刘备的行为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结合历史背景来分析其行为逻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