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1981_241 成功者更要多看反面教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41 成功者更要多看反面教材 (第6/6页)

修补补这些活儿,去了工人工资,利润极低。

    真正赚钱的,还是生产农机配件。

    也就是说,他就是想让小姑把农修厂变成一个生产农机配件的机械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开源。

    节流方面,那就是把小姑的两个哥哥安排在大门口,对每一个下班的工人进行检查。

    不这样不行,农修厂都是金属,另外还有成品的配件,全是值钱东西。

    随便踹兜里俩轴承,就顶上一天的工资了。

    还有平常上班的时候,兄弟俩一个墙里,一个墙外巡逻。

    总能捉到假装上厕所,把配件,钢锭什么的隔着院墙扔到墙外,而外边有家属在等着接收。

    其实这都是以前的老习惯了。

    只不过那时候偷的是公家的,可现在你往外扔十斤铁块,相当于从梁秀香兜里掏这十斤铁的钱。

    对这样的事,新制度规定,第一次抓住没收赃物,给予记过处分。

    第二次抓住两倍罚款,全厂通报。

    第三次抓住,开除。

    农修厂的工人确实有点积习难改,光是治理这个跑冒滴漏,梁秀香就付出了相当大的精力。

    不管怎么说吧,农修厂这个烂摊子,到现在为止,已经被梁秀香给基本收拾出来。

    进入正轨,开始盈利了。

    农修厂的这些情况,和经验,以及把大解放承包出去,其实是甩掉了一个烧钱的大包袱,所有这些,都给吴氏父子和黄秋艳做了介绍。

    黄秋艳也洋洋得意地介绍了自从承包过来,木器厂深化开源节流的“成功经验”。公子尚德的那年1981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